世纪之交,喜讯频传。受到广泛关注的国有企业改革与脱困三年目标已基本实现。预计到2000年年底,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实现利润可达2300亿元左右,比1999年增长1.3倍,比1997年增长1.8倍;14个行业除个别行业外都可实现全行业盈利;31个省区市有望全部继续增盈或整体扭亏;6599户大中型亏损企业可减少65%左右。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也取得重大进展。
为破解国有企业改革的难题,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殚精竭虑,运筹帷幄,锐意进取,勇破难关,正在探索着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重振国有企业之路。三年目标的实现,再次证明党中央采取的一系列搞好国有企业的方针政策和重大措施是正确的、有效的,各地区、各部门和广大企业贯彻中央决策是坚决的、有力的。尽管当前的改革和脱困成果只是阶段性的胜利,但对广大国有企业职工来说,极大地鼓舞了士气,振奋了精神,奠定了国有企业在新世纪实现更大发展的坚实基础。
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是共和国的脊梁。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高度重视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1979年4月的中央工作会议提出扩大企业自主权,之后陆续进行了下放生产经营权、承包制、利改税等逐步深入的改革,增强了国有企业的活力。但这个时期的改革主要着眼于“放权让利”,对企业内部深层问题很少触及。
进入九十年代以来,随着市场取向的改革逐步深入,国有企业机制不活、效率低下的问题日渐突出,深化改革迫在眉睫。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十分重视国有企业改革,把搞好国有企业作为一项主要工作来抓。江总书记多次强调,“搞好国有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既是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经济问题,也是关系到社会主义制度命运的重大政治问题。”他要求“每个领导干部都要深入到企业中去,做细致的调查研究,掌握企业改革的第一手材料,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及时总结经验,正确指导企业改革。”
近10年来,江泽民、李鹏、朱基、李瑞环、胡锦涛、尉健行、李岚清等中央领导同志,每年都要深入基层调查了解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情况,同广大干部群众一起座谈、交流,不断总结各地的新鲜经验,从群众丰富的实践创造中汲取营养,不断丰富和完善国有企业改革的理论、方针和政策措施,把国有企业改革推向前进。
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同时指出,转换国有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的经营机制,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中心环节,是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和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关键所在。
1993年5月、6月和10月,为推动党的十四大精神的深入贯彻,江泽民总书记先后赴上海、陕西和广东考察,深入基层和企业调查研究。在上海、西安和广州,分别召开了华东六省一市、西北五省区、中南和西南十省区经济工作座谈会,要求各地区、各部门不失时机地推进改革开放,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通过深化改革解决深层次的问题,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11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这是十几年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特别是企业改革经验的结晶,为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指明了方向。以此为标志,国有企业改革由“放权让利”进入了“制度创新”的新阶段。
1994年,党中央、国务院确定将100户企业作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试点企业。1995年5月到6月,江泽民总书记风尘仆仆,分别到上海、江苏、浙江及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市,考察了近50家企业,召集了10多次座谈会、汇报会,听取各方人士的意见和建议。他要求各地全面准确地领会和贯彻中央关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精神,勇于探索,并在实践中及时发现问题,总结经验,使改革不断深入。
1996年一季度,针对国有企业经营困难、出现净亏损的状况,江总书记再次前往各地考察,并于5月4日召开了上海、江苏、浙江、山东四省市企业改革和发展座谈会。他在讲话中指出,对当前国有企业的困难和问题,要引起高度重视。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加快国有企业改革的步伐,同时进一步采取促进企业发展的相应措施。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各项基本方针是完全正确的,必须进一步统一思想,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他的讲话统一了全党的思想,增强了干部和群众的信心。
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这是十五大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理论上的一个重大突破。大会还强调要着眼于搞好整个国有经济,抓好大的,放活小的,对国有企业实施战略性改组。由努力搞好每一个国有企业,到着眼搞好整个国有经济,这是国有企业改革实践的又一重大突破。
为全面推进国有企业改革进程,改变亏损严重的状况,党的十五大和十五届一中全会向全党、全国人民发出国有企业改革与脱困的“动员令”:用三年左右的时间,通过改革、改组、改造和加强管理,使大多数国有大中型亏损企业摆脱困境;力争到本世纪末大多数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初步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这就是国有企业改革与脱困的“三年两大目标”。
1998年,迎着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在党中央、国务院部署下,国有企业改革和脱困攻坚战打响了。亏损近百亿、名列亏损榜首位的纺织行业,被确定为改革脱困的突破口,首先打响了“压锭、减员、增效”的战役。同时,“鼓励兼并,规范破产,下岗分流,减员增效,实施再就业工程”的改革思路在全国推开。朱基总理在国务院全体会议上强调,国有企业改革事关全局,“三年目标”必须如期完成。
1999年,国有企业改革与脱困的关键一年。春天开始,江泽民总书记先后深入内蒙古、四川、湖北、陕西、山东、辽宁等地考察。他到车间班组和工人、干部交谈,重点就国有企业改革发展问题进行深入系统的调查研究,并先后主持召开西南、中南、西北、华东、东北和华北有关省区市主要党政和企业负责人参加的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座谈会。这年秋天,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召开,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分析了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面临的形势,进一步明确了主要目标与指导方针,提出了搞好国有企业的战略性措施,为实现国有企业改革与脱困三年目标奠定了坚实的政策基础。
2000年是实现三年目标的决战之年。党中央、国务院进行了精心部署,各地、各部门、各企业齐心协力,坚决贯彻中央搞好国有企业的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国有企业的改革和脱困工作呈现出新的面貌,取得了重大进展,基本实现了预期目标。
国有企业改革的实质,在于探寻一条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有效途径。这是一条前无古人的道路。让几十万家国有企业在市场中转型,是一项无比复杂的系统工程,这样的巨大变革史无前例,绝无仅有。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知难而进,举全党、全国之力,集中全国人民的智慧,立志从自己的国情出发,在没路的地方踏出一条路来。
这些年来,上至党中央领导,下至普通职工群众,都心系国有企业改革,进行着积极的探索。各地区、各部门和广大的国有企业解放思想,大胆实践,创造了许多成功的做法。如今,一条充满希望的国有企业改革发展之路,已经清晰地呈现在我们眼前:
——着眼于从整体上搞好国有经济,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坚持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国有经济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占支配地位,其他行业和领域,通过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集中力量,加强重点,提高国有经济的整体素质。对国有企业实施战略性改组,着力培育竞争力强的大型骨干企业,放开搞活国有中小企业。积极探索公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提高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
——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这是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有效途径,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对国有大中型企业进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推动股份制改造,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大力推行政企分开,加强国有资产管理,建立规范的监督机制。着力转换经营机制,做到经营者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技术不断创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时刻重视加强管理,不断推进技术进步,实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
——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为国有企业“卸包袱”。全面实施下岗分流、减员增效和再就业,坚决把国有企业内部的富余人员减下来;通过增加银行核销呆坏账准备金、债转股、上市融资、资产变现、发行企业债券等一揽子政策,改善企业资产负债结构;通过将企业学校、医院和其他社会服务机构向地方移交、转为企业化经营等措施,实现企业与社会服务机构的分离。
十年改革历程证明,党中央确定的国有企业改革的路子是完全正确的,是行之有效的;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结合不是天方夜谭,而是有着切实可行的途径。如今,我们已经初步探索到了搞好国有企业的一些基本规律,取得了一些基本经验:
始终把握好大局。党中央始终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把改革的力度与发展的速度、社会和职工承受能力结合起来,稳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确保社会稳定,人心安定。
实践出真知。以“三个有利于”为根本标准,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尊重群众首创精神,鼓励探索,允许试验,实践中证明是正确的,有成效的,就坚持下去,逐步推广;发现问题,就及时纠正,避免造成大的损失。
坚持辩证方法。既重视国有企业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又看到优势和潜力,坚定必胜的信心;既增强改革的紧迫性,又对改革的长期性、艰巨性保持清醒头脑;既集中精力解决眼前突出困难,又放眼长远关注未来发展,使国有企业在改革中加快发展,在发展中加快改革,最终步入良性循环,全盘皆活。
采取正确改革策略。先试点再推广,全面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既有攻城拔寨的魄力,又有科学缜密的部署。在改革中允许有不同意见,以利集思广益。防止不顾实际情况,搞“一阵风”、“一刀切”和形式主义。
实施有效的宏观调控。在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的同时,对财税、金融、外汇、外贸、投资体制进行改革,初步建立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根据经济发展的不同情况,实施不同的宏观调控政策,既成功抑制通货膨胀,又有效克服通货紧缩,保持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为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在改革国有企业壮大公有制经济的同时,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为国有企业改革调整赢得时间和空间。
随着改革的深入,社会利益格局出现了多元化现象,部分国有企业职工产生了失落感。这种情况引起了江泽民总书记的高度重视。1995年12月,在甘肃考察国有企业时,他特地把全国总工会的负责同志叫到身边,关切地叮嘱:“在国有企业改革中,生产一线的工人有失落感,我们要加强对他们的关心和爱护,切实保障广大工人的主人翁地位,发挥他们的主力军作用。”
2000年春节前夕,春寒料峭。江总书记来到北京市高家园电子城职工住宅小区。他走进退休职工王海礼家问寒问暖,听说王海礼的女儿下岗时,关切地说:“你还年轻,要抓紧学习,掌握更多的技能。随着国家的发展,工作和生活条件一定会越来越好。”
近十年来,江总书记每次考察国有企业,都要到职工家中走一走,看一看,聊一聊,对职工群众的冷暖十分挂念。
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必然会有职工下岗,这是改革的必然。下岗分流、减员增效,是搞好国有企业的必要措施,从长远看有利于广大职工群众的根本利益。但不可否认,部分职工生活陷入了困境,信心低落。特别是最近几年,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宏观经济环境不佳,企业效益低下。到1998年,职工下岗数量较多,而且大部分没有进入再就业服务中心,其中一半以上没有领到生活费。社会上对这个问题反应十分强烈。
“为政之道在于安民,安民之要在于察其疾苦”。对于部分职工群众遇到的暂时困难,党中央给予了高度关注。江总书记多次强调,国有企业的广大职工,几十年来为国家经济建设、改革开放和国有企业的发展壮大,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时刻关心他们,切实维护他们的利益。他指出,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工作,事关职工群众的切身利益,事关坚持党的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方针,事关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大局。全党同志和各级干部必须从这样的高度来认识这个问题,增强紧迫感和自觉性,满腔热忱和极端负责地切实做好这项工作。朱基总理也指出,决不能把下岗职工简单地推向社会,撒手不管,要考虑他们的生活问题,解决其后顾之忧,不能让职工感到前途未卜。
1998年5月,党中央、国务院召开了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工作会议。江泽民、朱基在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江总书记再次强调,“搞好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工程,任务是非常艰巨的。这就要求我们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个方面必须齐心协力,为之付出极大的努力。这项工作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不仅是现实的紧迫问题,也是长远的战略问题。各级党委和政府,一定要把它作为一个头等大事抓紧抓好。”
会后不久,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了《关于切实做好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工作的通知》,提出用五年左右时间初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就业机制,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切实做好这一工作。
解决困难职工的问题,首要的是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让他们有饭吃。这是“一条铁的原则”。江总书记特别指出,对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费一定要有保证。要按时发放到每个下岗职工手中,不能拖延,不能挪用,不能克扣,否则要追究责任。对于离退休的老职工,也必须切实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让他们老有所养,安度晚年。为此,中央提出普遍建立再就业中心,多渠道筹集社会保障资金。各级财政大幅度增加了这方面的支出,至今已初步建立了社会基本养老保障制度、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失业保险制度、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这“三条社会保障线”,用较短的时间实现了“两个确保”:确保了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按时足额发放,确保了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这项政策深得民心,广受欢迎。
针对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存在的深层问题,党中央、国务院提出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社会稳定“安全网”。江总书记多次指出,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支柱。养老、失业、医疗等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要抓紧推进。去年5月,朱基总理在中南海主持召开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座谈会,对此进行了部署。目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正在加速推进,一个统一、完善、规范的社会保障体系正在形成中。据了解,新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方案已经拟就,2001年将首先在辽宁全省试点,总结经验后在全国推开。
再就业是下岗职工的根本出路,再就业的关键是再创业。为帮助下岗职工尽快走上新的工作岗位,党中央、国务院大力实施了再就业工程,引导职工转变择业观念,鼓励他们通过劳动力市场自谋职业;加大对下岗职工培训力度,提高他们的再就业本领;广开就业门路,增加就业岗位,特别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出台促进下岗职工再就业的优惠政策,给予他们切实的帮助。通过这些有力措施,1998年至今,累计有1200多万名下岗职工实现了再就业,在这样巨大的职工大转移中,没有发生大的社会震荡。
针对我国人口众多、就业形势严峻的国情,江总书记还提出,要立足当前,考虑长远,进一步研究采取一些重大措施,以利不断地扩大生产门路和就业门路。他提出,要进一步研究如何更充分地发挥中小企业在吸纳就业人员方面的重要作用;如何更好地加快农村市场的开发步伐;如何加快中西部特别是西部地区的开发步伐;如何加快实施“走出去”的发展战略等。这些重大战略措施正在逐步落实中。
2000年岁末,国有企业改革和脱困三年目标基本实现。这个重要成果的取得,凝聚了全党、全国人民的心血。当然,也要清醒地看到,实现三年目标,只是一个阶段性的成果,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中许多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经济结构不合理的矛盾还很突出,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脱困的基础也不牢固,在一批亏损企业扭亏的同时,又出现了一些新的亏损企业。必须正确看待取得的成绩,正视存在的问题,充分认识国有企业改革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继续努力做好各项工作。
前不久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努力扩大改革和脱困成果,坚韧不拔地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2001年特别要在经济结构调整方面迈出大的步伐,有新的起色。要根据企业的不同情况,实行优胜劣汰、有进有退的调整,做到进而有为,退而有序,抓大要强,放小要活。通过加快机制转换和结构升级,努力提高国有企业的竞争能力。这是党中央、国务院面向新世纪,深刻分析国内外形势,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
经历过市场风浪磨砺的国有企业,以新的姿态站在了新的起跑线上。我们深信,只要全党、全国人民同心协力,鼓足干劲,努力开拓,奋力进取,国有企业就一定会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